向馒头道歉,是在向教育暴力说“不”
发布时间:2010-07-12 点击量:889次 分享至
王亚妹
当一名教师用棍棒对待学生,相信教师是得不到同情的。但如果棍棒变成有辱人格的要求呢?其实不用如果,事实就摆在眼前。近日,北京交通大学参加军训的学生周某,因把吃不下的馒头扔入垃圾桶,被老师责令捡回吃下,双方发生冲突。对此,校方回应,当事老师言语过激,但出发点是好的(7月10日《新京报》)。
在这则馒头事件中,校方的含糊其辞背后其实有着鲜明的态度——— 当事老师没错。是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那些坚信棍棒底下出人才,致学生残疾或死亡的老师们,有几个的出发点不是好的?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当素质教育遭遇教育暴力,答案是肯定的,但当教育暴力以一种异形的姿态出现,我们就有些犹犹豫豫了。这是为什么呢?
与校方相比,学生的态度也是鲜明的———“我不是向领导道歉,是向馒头道歉,向农民们道歉。”这名扔馒头的学生如此解释自己的检讨。由此可见,老师的教育目的并没有达到。学生最终是哭了,但哭里面又有多少“悔不该”的成分?恐怕主要还是觉得委屈,一种迫于强势的不服气,一种抱怨自己无力的愤懑。这样的教育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这则消息在网络上也引起了热议。有网友认为老师没有师德,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有网友认为80后、90后太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了,就该给一些“惩戒”。在笔者看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面对80后、90后如潮涌来,我们的教育思想、方式明显滞后。其中包含两点,一是面对强调怀疑、独享,表现为自恋、单挑的一代,我们紧紧地、焦急地攥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却不知用什么方式传递出去?不知怎样让他们学会理解、分享、担当、合作,片面要求服从能行吗?二是面对在价值观念、行动准则、生活方式、参与途径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的80后、90后,承担教育重责的上一代普遍缺少自省精神,习惯强调对方的不足,不习惯自己改进。
这名学生最终还是没有吃那个从垃圾桶里拿出来的馒头。这不是说明他有多么执拗、有力,而是说明教育暴力在当前的背景下,是如何地荒谬可笑。
伴随着80后、90后的大批量登场,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此类教育冲突势必会越来越多,教育暴力也会以更隐蔽、更多样的面貌出现。如何应对,需要在自省中探讨、摸索。
切记,学生宁可向馒头道歉,也不愿向老师说“对不起”,是在向教育暴力说“不”,更是在从心底呼唤真正适合他们这一代人的教育方式。
温馨提示:信息转载于网络,招聘信息中如果出现收费或汇款等要求,请广大考生注意分辨真伪,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