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而教育
发布时间:2010-05-12 点击量:1011次 分享至
从2008年5月12日开始,成都市市民就频繁接触“生命教育”这个词语。灾难发生后被救出的幸存者,旁证了个体生命虽脆弱,但不可小觑其坚韧性;不断做噩梦的幸存小孩,又旁证了个体生命虽顽强,但仍然很脆弱……怀着对生命的珍视、眷注、尊重与敬畏,成都市的生命教育由此大面积地延伸开来……
上周末,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现场推进会在成华区举行。来自全国的400多名教育界人士,聆听了成华区和全国的其他生命教育试验校对生命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回归本源,教师更应是陪伴者
在这次现场推进会上,大家所讨论的生命教育,不再局限于教育部安排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的“第一课”所倡导的生命安全教育,更在乎的是回归教育的本源:重视学生的精神的存在,提倡教师要陪伴学生去探索-领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俯仰天地间”。
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北师大的陈健翔教授在来成都参加本次会议的飞机上,和邻座的女士因一本探讨生命价值的书攀谈起来,两人在万里高空感叹说,在应试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该女士说,自己的孩子和全国其他几亿个孩子一样,从幼儿园开始,目标就只有两个:北大、清华,从小学开始,孩子的路越来越窄。最后只有几万人才能实现由自己父母订下的人生目标,绝大部分尝试到的是失败和遗憾。
“这样的教育无助于学生生命尊严的提升,而有愧于学生生命尊严的失落。”本次现场推进会的主导者、北师大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教授如是说。据卫生部一项调查显示,15岁到34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医学上的什么疑难病症,而是自杀,并且自杀者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肖川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让教育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让敬畏生命的情怀充盈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
上周六(8日),成都市的第一所生命教育试验校、二仙桥学校校长张英在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现场推进会做了题为《为了生命的邀约》的经验交流,介绍了该校进行的构建生命化课堂的实践研究。她说,尊重生命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而总的生命质量领域应包括生活体验的全部,因为中小学生在校78%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成为该校生命教育研究的突破口。第二天,该校老师刘霞向参会者展示了一堂生命教育的研讨课。
据悉,二仙桥学校曾就课堂教学开展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教师最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知识目标的实现,很少关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意志培养和学科素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在这当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知识目标延长课时、增加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会让自己疲惫不堪。
该校的另外一项《课堂教学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学生需要的课堂有三个特点。一是安全的课堂,即上课时心理和身体上有一种放松和快乐;二是温暖的课堂,即师生间要有鼓励的话语,期待的眼神,等待的耐心以及积极的评价;三是开放的课堂,教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主动性,学生提出的观点、创意和合理要求均需得到教师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
老师要学会对孩子的甄别
按照肖川教授的说法,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即是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而第二个层次则是其作为教育的存在形态。
济南市新苑小学在经验交流中也提出“以生命影响生命”,肖川说,教育是温情的陪伴,教育者即陪伴者,教师首先要活在当下,拥有完整的人格,教师首先要进行情绪的自我管理。在这方面,成华实验小学正在实践着教师的“育己”的质量。该校校长程郑介绍说,善待老师,为教师扫除灰暗和黑色的心理阴影。对于有缺点和过失的老师不是紧揪不放,而是对他们给予高度的尊重和深情的期待,促使内省,催生自我更新与超越的“内调机能”,培养自觉行为。
肖川还特别提醒老师们在“陪伴”之路上,要重视脑科学对于人的认识,学会对孩子的甄别。不要把孩子因为生理原因导致的问题错误归为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学生的个体脑的发育水平和特征决定学习风格(学习偏好),他说,因材施教提了几千年了,但怎么理解“材”,还一直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生命教育的第三个层次是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生命教育是一个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而又涵盖着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比如,双林小学就构建的“防震减灾”校本拓展课程,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初步掌握防灾救灾的基本知识以及逃生、救护的基本技能,成为该校实施生命教育的突破口。
成华教育的改革与实践,诠释了生命教育的真谛,也是他们积极承办此次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现场推进会的初衷。
温馨提示:信息转载于网络,招聘信息中如果出现收费或汇款等要求,请广大考生注意分辨真伪,谨防上当受骗!
下一篇:禁收与入学挂钩的任何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