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中国公派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的汉语老师刘丽颖副教授来蒙古国已一年有余,她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哪些收获,遇到了哪些困难,新华社记者近日就这些问题对她进行了专访。
刘丽颖说,来蒙古国这段时间,遇到了不少困难,也收获了许多喜悦,对如何推动汉语热在蒙古国持续升温有了一些比较深刻的认识。她认为,不断提升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助推汉语热持续升温,是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成为她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据有关部门调查,蒙古国有各类高等院校42所,其大学生学习汉语的比例为38%,而在大量国立和私立中小学中,学习汉语的学生比例为62%。中国国家汉办在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设立了汉语水平考试考点,这几年参加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加,通过率也在显著提高。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设立,使得很多优秀蒙古国学生获得去中国留学的机会。蒙古国教育、文化和科技部也作出规定,从今年开始在蒙古国中小学中开设汉语选修课。这些无疑将进一步推动蒙古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
刘丽颖说,在蒙古国工作的许多汉语教师每周都要承担16至28课时的教学工作任务。蒙古国大学的教学模式灵活,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大,因此,中国汉语教师必须采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较为严格。每学期初和学期结束,学校的专家组和院、系领导都要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和考试计划。每节课教师要填写教学进度表,由学生上报,院、系领导检查。
此外,汉语老师还要负责所在学校的其他培训、辅导工作。刘丽颖说,一天天的辛勤工作,让她收获了无数的精神财富。学生们会不时地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对她说:“您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我们爱你!”他们还会自作主张地把汉语老师封为他们的班主任,并且无论是健美操还是球类比赛,都会让汉语老师去为他们助阵。还有新学期见面时的热情拥抱和让人不太习惯的亲吻……这都带给中国汉语老师们无比的喜悦和幸福感。
刘丽颖说,作为汉语教师,她每年要参加很多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为蒙古国汉语热注入了无穷的活力。比如一年一度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学生中文比赛。每年3月至5月是“汉语桥”选拔、考试阶段,然后是紧张的培训、辅导,一直要持续到10月初。虽然任务重,时间紧,但取得的成绩值得骄傲。在2009年第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蒙古国选手在120多个选手中获得第13名(三等奖)的好成绩;代表蒙古国的3名中学生选手也以出色的表现取得了团体二等奖,两名选手获得个人二等奖。
此外,蒙古国各大、中学校还不定期举办“汉语节”、“中国文化周”等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编、自导汉语节目或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竞赛”,以检验学习成果。孔子学院也专门请汉语教师教剪纸、太极拳,举行书法讲座等,在让蒙古国学生领略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无穷魅力的同时,也助推了蒙古国汉语热的持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