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比让孩子每天自由玩两个小时更重要(图)
发布时间:2011-05-12 点击量:1321次 分享至
目前,心理健康危机、家庭教育缺失、教师的职业倦怠、对孩子涸泽而渔式的智力开发、教育的形式主义泛滥以及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问题在基础教育中日益凸显,如何看待他们,解决方法是什么?洛阳市涧西区实验小学校长马国顺校长为我们做了一一解读。现在很多孩子活得很压抑 东方今报:马校长,您认为现在的孩子们过得幸福吗?他们的心理压力来自哪里? 马国顺:你的问题很好,前几天我还和教育系统一个朋友聊天,谈到孩子的幸福问题。虽然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但在家长、社会和学校的各种压力下,大多数孩子都活得非常艰难,很压抑,甚至有的孩子活得比较痛苦,出现了厌学、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曾对一些孩子进行问卷调查,再次证实了很多孩子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其中有一个孩子从不和同学交流,整天自己一个人玩。 东方今报:您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儿? 马国顺:首先是部分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关”、“卡”、“压”、“比”,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和自我价值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替自己实现,这对孩子伤害最大;其次是当前的教育体制很大程度上仅仅以分数为评价尺度,不能给孩子提供展现自己能力的平台,老师、学校不得不把压力转嫁给孩子,仅仅关注孩子成绩好坏,而不问他到底学到什么,得到什么,给孩子带来压力;再次是社会、学校、教师有些时候把孩子的心理问题归结为孩子自身品质问题,单纯地把不努力学习、不听话当做孩子自身的品质问题,打击孩子的自信;最后,社会环境、网络以及独生子女缺乏玩伴、缺乏沟通的对象和机会等因素也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的缺失更可怕 东方今报: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校来解决吗?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路径?家庭教育应在孩子成长中占多大比重? 马国顺:教育是个很宽泛的概念,起码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部分。学校教育绝对不是万能的,只能承担其中的知识传授功能和德育功能,但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习惯把孩子出现的所有问题全都归咎于学校,这是不公平的。 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与父母息息相关,他们性格一般在6岁以前就已经定型,孩子身上优缺点都能在家长身上找到对应的点,这是学校教育无法改变的,但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 我认为,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缺失更可怕,家庭教育应该在孩子成长中占到比学校教育更大的比重。所以家长要有学习意识,现在有句话叫“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虽然有些绝对,但却不无道理。因此,家长一定要好好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学校也要办好家长学校,让孩子和家长同时入学,一起给孩子提供最适应他们成长的土壤,让他们快乐成长。目前最亟待建立起学校、社会和家长之间自由畅通的立体式沟通机制,比如学校开放日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从活动效果来看,家长们反映都非常好。开放日可以探索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比如特定时间的开放、特定活动的开放,让开放日更接近日常形态,不能举办一次活动就不再关注了,应该建立一种长期机制,把这项活动做得更细、更扎实。教师应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孩子成长 东方今报:马校长,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社会的开放性加大,对孩子方方面面的影响力度也在增加,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如何承担起孩子成“人”的过程中应该担负的角色? 马国顺:除了家庭,教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一个好老师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他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有时候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可能成就一个孩子的一生,也可能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教师对孩子的成才、成长教育责任重大。现在孩子所接触的社会和见识与以前很大不同,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能跟上节拍,不能用老眼光去衡量孩子和评价孩子。教师的心态转变很重要,要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平和的心态去接受新生事物,接近孩子内心世界;克服惰性和职业倦怠,主动去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考方式,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尽量给孩子提供最大的自由度,容忍一些在他们看来似乎有些“出格”的学生言行。孩子必须在玩中自由成长 东方今报:在“唯分数”论的影响下,孩子的智力被涸泽而渔过度开发,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马国顺:基于分数在教育评价机制中的权重,整个社会、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最重要指标,孩子的童年快乐被沉重的书包、考试成绩所替代,很多家长还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奥数班、补习班,唯恐孩子落后。我非常反对从小对孩子进行单纯的智力开发。我认为,天才教育是需要的,但不适合每个孩子。对孩子来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每天没有什么事情比自由自在玩两个小时更重要。孩子必须在玩中自由成长,每天抽出一到两个小时自由玩耍,玩什么并不重要,就是捏个泥巴也行,关键是玩得痛快,家长不要过多限制。如果法布尔的家长阻止他观察昆虫,世界上肯定会少一个杰出的昆虫学家。我不反对提口号,但关键要和校情相结合 东方今报:“创办一流学校”、“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等口号在教育界比较泛滥,您的看法是什么?您的教育理想是什么? 马国顺:管理一个学校,并不反对提一些口号,这可能是一个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理想,无可厚非。但我反对提一些不切实际的大口号。我认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情,要根据校情找出最适合学校发展的方法和路子,脚踏实地地去做,从一点一滴去做,给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他成长的土壤才是最关键的事。起码一个学校的最低办学目标是,不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受到伤害。我也是个很理想化的人,我的理想就是让每一个老师都愿意上班,让每一个孩子都愿意上学。政府在教育投入上,雪中送炭更多,锦上添花不多了 东方今报:马校长,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严重的“择校”风,政府部门对此都做了哪些努力? 马国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化问题在各个地方都存在,从而衍生出“择校”、“择班”问题,这里面有很多历史原因。拿我们学校来说,在归入社会化管理之前校舍老化、狭小,办学条件落后,社会化管理之后,政府投入很大,使学校“脱胎换骨”,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在这儿工作24年了,做管理18年,是学校变化的直接见证人。政府现在对这块很重视,对教育投入雪中送炭的多了,锦上添花的少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任重道远,人人都要关心。我认为,随着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择校”现象会越来越少。家长也不应该盲目择校,盲目择班,不要唯名气论,应选择最适合自己孩子成长的学校。【校长语录】 “在家长、社会、学校的各种压力下,目前很多孩子活得非常艰难。” “最可怕的是孩子除了学习好,没有其他优点。” “我是一个很理想化的人,我希望每一个老师都想上班,每一个孩子都爱学习。” ——洛阳市涧西区实验小学校长马国顺 |
温馨提示:信息转载于网络,招聘信息中如果出现收费或汇款等要求,请广大考生注意分辨真伪,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