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ob910.com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 详情

积极创新教育方法全面提升改造质量 河南省信阳监狱提高刑释人员再社会化能力

发布时间:2011-05-12  点击量:2963次  分享至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提出要把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确保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实效。

  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强调,要积极创新教育改造工作方式方法,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积极实践,不断出新招、求实效。

  近年来,河南省信阳监狱适应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紧紧围绕贯彻落实“首要标准”,认真践行“听党的话、无私奉献、用心谋事”的河南司法行政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教育职能,创新教育方法,丰富改造载体,教育改造方式不断拓展,改造质量不断提升,监狱实现连续安全稳定,被河南省委政法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河南省“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

  河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王文海表示,做好监所教育改造工作,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司法公正、促进公平正义和实现执法为民的具体体现。河南人民群众之所以对司法行政系统的满意率连续6次位居全省政法系统首位,2010年底再创新高达95.79%,正是因为河南司法行政系统有很多像信阳监狱这样的先进集体。

  聘书提前进高墙

  实现刑期变学期

  “李洪冰,你被广东一家企业提前聘用了。厂方已把聘书给你寄来了。”近日,正在监舍研读法律书籍的服刑人员李洪冰听到监区警察杨君转达的好消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厂方给你下的聘书”,看到李洪冰一脸诧异,监区长樊朝海把聘书递给了他。

  原来,在李洪冰即将刑满释放前,在监区警察与他的一次谈话中,他流露出对出狱后生活的担忧,担心因自己服过刑,在社会上不容易就业。得知这一情况后,监狱教育改造科根据他良好的改造表现和在监狱学到的多种知识技能,积极与南方一些企业联系,介绍他在监狱的改造表现和所学到的技术专长,最终使他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像李洪冰这样的例子在河南信阳监狱不在少数。据了解,信阳监狱在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中,注重提高刑释人员再社会化能力,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把文化技术教育作为提升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就业谋生能力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了让“刑期”变“学期”。在强化传统“三课”教育的基础上,以正规化教学为抓手,以“育才学校”为依托,实施以课堂化教学为主、其它形式为辅的教学模式。根据在押服刑人员文化素质存在的个体差异,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进度。监狱对每个刚入狱的服刑人员文化程度进行甄别,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等实际情况安排文化课学习。开设了涵盖小学、初中的教学课程,积极为具备文化基础的服刑人员提供良好的自学环境,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刑人员参加自学考试,取得高等教育学历。

  信阳监狱在服刑人员职业技能教育的工作中,一直坚持实用、普及的原则,结合监狱劳动改造项目和服刑人员自己的就业意向,开设有电脑、电工、机械维修、毛织、服装加工、烹饪等10余门课程,并与职业技能考试挂钩,在使绝大部分服刑人员刑释前至少掌握一门或多门职业技能的同时,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积极培养服刑人员的集体观念、劳动意识、管理技巧,使他们凭借在监狱学到的过硬技术,在刑释后找到理想的工作,由此开始新的生活。

  信阳监狱还积极为服刑人员争取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为他们刑释后就业、创业创造有利条件。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该监狱自2008年以来,先后与信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了4期SYB创业培训班,除对服刑人员进行理论指导和技术培训外,还对创业实践进行跟踪指导服务。先后有93名刑释人员和即将刑满释放的人员获得了由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创业培训合格证书。这部分服刑人员在刑释后,有不少人已成功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据统计,2010年该监狱共开设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14个,725名服刑人员参加了不同技能的培训,有534人获得了技能等级证书。

  强化监区文化建设

  营造健康向上氛围

  “我喜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读起来充满思念。”“我喜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诗,读来有一种大气和博大的胸怀,使人心胸开阔。”2010年12月12日晚上,信阳监狱十监区服刑人员正在讨论选择哪几首诗参加月底的“赛诗会”。服刑人员胡某说:“不少唐诗在上学时都学过,但在服刑生活中重温,却有另一种理解,许多诗吟诵起来可以净化心灵。”

  “注重监区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文明监狱,发挥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作用,用先进的文化、创新的文化来引导和教育改造服刑人员,陶冶服刑人员思想情操,营造出宽而有度、健康向上的教育改造氛围,丰富服刑人员的改造生活,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是提升教育改造质量的‘治本’途径。”信阳监狱监狱长刘卫民的这番话,道出了强化监区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此项工作中,该监狱十分注重挖掘监区文化的矫治性功能,发挥监区文化对服刑人员思想教育的潜移默化引导作用,突出监区文化的教育性和启发性。以环境熏陶为方式,以拓展监区文化载体、丰富监区文化内容、创新监区文化形式为途径,积极打造监区的特色文化品牌。

  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观也是监区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在该监狱教学楼、监舍、习艺楼等处都张贴有格言警句,抓好教育改造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也增强了监区环境教育人、熏陶人的效果。为拓展文化载体育人,该监狱各监区均建立了“三报二室一栏”,即监区小报、黑板报、墙报、阅览室、活动室,监区宣传栏。监狱还组织有一定特长的服刑人员成立了监狱文艺队和音乐、美术、写作、绘画等兴趣小组,经常开展诸如“读一本好书”、“赛诗会”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在提高服刑人员文化素质和体现文化教育熏陶功能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监区文化特色。

  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重塑高尚道德理念

  2010年9月11日晚8时,信阳监狱教学楼内传来一阵阵诵读声:“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这是该监狱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的一幕,服刑人员们正在诵读《弟子规》。

  服刑人员犯罪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道德缺失、良知泯灭。过去监狱对服刑人员的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服刑人员的道德观重建问题。近年来,该监狱尝试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入教育改造工作,对服刑人员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重塑高尚的道德理念。

  传统文化浩如烟海,首先要解决的是选材问题。监狱经反复探询和论证,选取了《弟子规》、《论语》、《老子》、《庄子》等一批优秀的传统文化载体作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购置了书籍和相关国学讲座碟片分发到各监区。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开展书籍研读、组建学习兴趣小组、组织观看讲座碟片、邀请国学教授来狱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激发服刑人员的学习热情,促进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各监区纷纷组建了一个或若干个《弟子规》孝文化小组、《老子》道德小组、《庄子》“心灵之道”小组等学习兴趣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以有一定文化素质,平时表现比较积极的服刑人员为学习骨干,并有1名有国学功底的警察进行辅导。同时,不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研讨会,让服刑人员在讨论会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交流学习心得和真实体会。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犹如狱苑内飘起的一缕春风,使信阳监狱全体服刑人员接受了一场特殊的心灵洗礼,文明礼让成为风尚,服刑人员违规违纪率大幅降低,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改造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开展心理咨询矫治

  全力塑造健全心灵

  信阳监狱对服刑人员新入监、服刑中期、刑满释放前等不同阶段实行全程心理咨询、矫治。新入监服刑人员情绪普遍波动较大,对狱内生活不适应;一些服刑中期的服刑人员在心理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面临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也大多都有一定的心理波动。服刑指导中心警察通过心理咨询热线对其改造的全过程进行帮助和指导,监区心理健康辅导站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服刑人员进行攻关,全力塑造服刑人员健全的人格,为他们重返社会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石。

  2010年9月22日是信阳监狱服刑人员陈小鹏释放的日子。当他走出监狱大门,看到前来接他的儿子时激动不已,父子俩紧紧的抱在了一起。陈小鹏拉起儿子的手,要去找监狱教育科服刑指导中心的心理咨询师陈建民,要当面向他致谢。

  陈小鹏原系老年犯,犯罪被判刑后家里人和他断绝了来往,服刑期间也没有亲人来看他。正当他焦虑不安时,监狱服刑指导中心的心理咨询师陈建民找到了他,将其带到监区的心理咨询室对他进行心理疏导。经过陈建民细心的疏导,陈小鹏的心情放松了许多。当他听到服刑指导中心已经和他儿子取得了联系,并经过努力做工作,儿子已经初步原谅了他,并表示出狱那天来接他,陈小鹏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信阳监狱突破传统的教育改造手段和方法,在全体服刑人员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建立健全了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监区心理健康辅导站和服刑人员心理健康互助组3级心理矫治网络,开展了以“专业化咨询、科学化评估、个别化矫治和社会化帮扶”为主要内容的服刑人员教育矫治工作。

  目前,信阳监狱拥有心理咨询师73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试和心理档案建档率均达到100%,每年对服刑人员开展心理咨询2800余人次,开展危机干预约200余人次。

  多管齐下安置帮教

  顺利实现再社会化

  让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顺利融入社会,是贯彻落实“首要标准”要求、降低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特别是一些家庭生活困难、出狱后缺乏生活来源的刑满释放人员更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信阳监狱监狱长刘卫民说:“要实现服刑人员由‘监狱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助其顺利实现再社会化,要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开展社会化帮教,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像‘三无’人员等特别个案,我们要关口前移,通过预先筛查,发现一起解决一起,不拖延、不推诿。”

  2011年2月2日,这一天是农历大年三十,也是信阳监狱服刑人员王忠实刑满释放的日子。上午9时,监狱大门口,监狱办公室、刑罚执行科警察将提前办好的身份证发给他。七监区前来送行的警察将监狱警察捐助的资金交到王忠实手上并叮嘱他走好新生路,感动的王忠实不断向在场的监狱警察鞠躬致谢。

  王忠实原是“三无”(无身份、无真实姓名、无家庭住址)服刑人员,因无身份,释放后户口落户就成了问题,而且在社会上举目无亲,工作、生活等问题都成难题。监区警察将这一情况及时反映到监狱,副监狱长薛广利指示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加以解决。为此,监狱办公室、刑罚执行科多次到监狱驻地所在的罗山县委政法委、公安局联系协调落户问题,最终罗山县公安局同意王忠实落户到监狱所在的罗山县楠杆镇,给予办理身份证。但由于刑释人员安置帮教相关配套存在现实困难,工作等问题无法就地解决。监狱又经多方联系,最终郑州新生咨询教育有限公司同意了为其安排工作。

  (文中服刑人员均为化名)

  文/图 许贤琦 魏军 黄岩  

温馨提示:信息转载于网络,招聘信息中如果出现收费或汇款等要求,请广大考生注意分辨真伪,谨防上当受骗!

上一篇:旧土壤长不出大学的新品种

下一篇:没什么比让孩子每天自由玩两个小时更重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