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ob910.com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 详情

清华之困 需城乡教育源头公平破解

发布时间:2011-01-14  点击量:1425次  分享至

以清华为首的“华约”七所高校自主选拔初审名单已定,其中通过清华初审的考生中,约1/4学生来自县级或县级以下中学,覆盖了全国800余个县级行政区域。但这依然阻止不了有人对“七成学生仍然来自大中城市”涉嫌城乡不公的质疑。

  城乡教育差异,已成为中国教育的顽疾。从清华去年打出“B计划”新招,到南科大校长朱清时“一半左右将会挑选来自农村而且是贫困地区学生”的招生计划,不难看出,中国优质的高校教育资源,都试图努力从政策上向落后地区学子延伸。但纵然如此,跳出高考的“自主招生”,仍然没有打破城乡不平等的宿命,残酷的现实是,农村学子依然还沉淀在高等教育的“中下层”。

  正如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担忧:自主招生对农村学生是不公平的。纵然农村孩子克服了经济上的高成本坐到考场里,但城市化的考试内容,如“偷菜、网瘾”等与农村生活难沾边的热门词汇进入试题,对知识面相对受限的农村考生来说还是欠公平。更何况,部属院校自主招生比例仅为5%,嵌入这个份额的B计划,根本不可能扭转农村孩子入学机会不公的基本面。

  所以,简单地想实现清华招录数量上的城乡平等,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虚假繁荣。虽然,有人建议招录时将地区因素、家庭因素等纳入评价体系,但归根结底,政策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前倾后斜,都会人为地制造不平等,甚至还可能畸生出发达地区孩子修改户籍挤占欠发达地区录取名额的不良后果。

  因此,清华在现实条件下的择优录取并没有错,而清华招录中无法兼顾城乡平等的困惑,根子还是出在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之下的巨大差距上,城乡教育从源头上,在基础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就有着天然的不平等,才一步步造就同样聪明的农村孩子,不仅经济硬实力落后于城市,知识软实力也区别于城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促进入学机会公平”作为中国教育未来十年的目标之一,十六大报告也将城乡统筹发展提升为全面解决中国问题的国家意志,这其实是一系列荣辱与共的全面改革。从清华到南科大,我们看到了个别教育机构的觉醒和纠偏,但,惟有从缩小城乡差距这一源头上着手,方能为未来实现教育公平扫清道路。

 

温馨提示:信息转载于网络,招聘信息中如果出现收费或汇款等要求,请广大考生注意分辨真伪,谨防上当受骗!

上一篇:海南:三年后75%的乡镇建有公办中心幼儿园

下一篇:教改助力深圳民校打造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