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一位小学老师包了一个班所有课程
发布时间:2016-11-22 点击量:1429次 分享至
昨天(11月21日),记者通过社交软件采访了芬兰奥卢大学25岁的大学生Eva-Sofia Alm。
一个老师站在教室前方,身后是一块黑板和一面投影。下面坐着10多位学生,书桌的排列方式和中国教室差不多。
Eva向记者描绘了一下,“这就是芬兰教室最常见的样子。”芬兰的小学,一个班大概有一二十名学生,“超过30人,就会被认为太多了。”
在芬兰,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是很轻松的。他们早上8:50到校,下午13:45放学,上4节课,每节课45分钟,课间休息15分钟。Eva记得,下课的时候,老师会“赶”他们去操场上活动。小学3年级到初中,课业量就增加了,每天最多会上7节课。
他们基础教育阶段学的科目真是五花八门——芬兰语、数学、IT、物理、化学、生物、艺术、音乐、地理、历史、健康科学、生物……
其中有两类课程,一个是语言,除了要学母语芬兰语,英语和瑞典语也是必修的,到了高中,他们还可以选择第四门外语。Eva说同学们选得最多的是德语和法语:还有劳作课和家政课,通常前者指的是木工,有很多女孩子喜欢上;后者包括缝纫、烹饪等家务。Eva在6-9年级的时候上了烹饪课,“我们会吃掉自己在课上煮的食物”。
芬兰的家政课可以追溯到1998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教授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负责任的社会成员。
在小学阶段,每个班只有一位全科老师,包揽了几乎所有课程,只有艺术类学科才由专职老师来上。到了初中,才出现科目老师。
而这样的基础教育形式,从Eva小时候到现在几乎没有大规模改变过。
温馨提示:信息转载于网络,招聘信息中如果出现收费或汇款等要求,请广大考生注意分辨真伪,谨防上当受骗!
下一篇:光明日报:残疾孩子教育权如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