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ob910.com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 详情

“浙南第一高山盆地”校园里103双求知的眼睛

发布时间:2010-08-12  点击量:1140次  分享至

 夏日正午,阳光灼热。在自家木质老房堂屋内,彭盈倚着一辆三轮车,静静翻着手中的作文书《轻松阅读》。

  11岁的彭盈,来自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

  与很多城里孩子一样,她喜欢学校生活,喜欢跟同学一起玩耍,喜欢听周杰伦的歌。

  然而,她另外一个身份,却是城里孩子不曾体验的——家里条件很差,是个贫困生。

  这个位于“浙南第一高山盆地”的小学,每5个学生中,就有一个是相对贫困的。

  不仅如此,残破的校舍,狭小的操场,还有苍蝇乱飞的厕所,时至今日,这些仍伴随着该校103名小学生、13名老师,度过一个又一个春秋。

  海拔千米校园内有D级危房

  大漈乡位于景宁中南部,距县城48公里。这里是典型的中高山盆地,方圆5.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30米。

  这里的山,时常云雾缭绕,年平均气温仅摄氏13度,所以也有了“云中大漈”的说法。

  虽然离县城路程不远,但一路多是高山,车子只能缓慢盘绕而入,进去一趟,还是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通往大漈乡中心小学的村道,宽不过5米。路旁就是一条溪流,水里放养着各色田鱼。沿途每隔一段,就有小桥跨过。再往两旁,便是民居。

  找到大漈乡“标志性建筑”——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时思寺,也就找到了大漈乡中心小学。

  校长梅丛平介绍,这所创建于1913年的学校,起先办学地,其实就在时思寺内。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才从寺里搬出,成了比邻而居。

  “建校时,整个景宁只有3所学校,我们就是其中之一,很难得。”梅丛平说。

  爬上一段台阶,便是宽不到两米的走廊,这也是通往学校的大门。

  除了挂在门旁的“大漈乡中心小学”门牌,其他一切都显得极陈旧。外墙上的红色标语“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早已褪色不少。

  粗水泥铺成的篮球场,是学生们唯一的操场。而北侧一幢两层瓦房,也是学校唯一的教学楼。

  “本来中间那幢两层楼,也是当教室用的。但房子实在太老了,鉴定是D级危房后,只能封掉不用。”学校总务主任徐老师,指着破损不堪的水泥台阶说,“这里,人都不敢走的。”

  即使还能使用的那幢教学楼,也挺破旧的:学生们每天走过的楼梯口,护栏上的裂缝已有两三厘米宽;教室头顶的天花板,一些木条已松动;教室里的窗户,也有关不上的了;教师讲台的油漆,早已脱落斑驳……

  “学校条件确实不好,这几年学生也少了。”徐老师说,如今乡里条件好一点的人家,都想着法子送孩子到外面去读书。

  “联欢会开始了,你看五(2)班的小演员,在台上翩翩起舞,舞姿多么优美,像仙女一样……”孩子们在教学楼的黑板报上,留下了这样美好的回忆。看完,却让人心酸。

  或许,也仅仅能从这里,看到孩子们的乐观和坚毅,看到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依旧有属于自己的快乐。

  另外,还有一个好消息是,该乡乡长梅振飞说,开建新校舍的工作,有关部门已着手在做准备了。

 

 哥哥用剩的文具弟弟接着用

  坐着徐老师的摩托车,记者走访了几个贫困学生的家。

  “我校的贫困生,主要集中在一些偏远村子,特别是家里父母生病或单亲的,就特别困难。”梅丛平之前介绍道。

  16岁的梅星,在大漈乡中心小学读四年级;11岁的弟弟梅俊,却只比他低一个年级。

  先天性的“法洛四连症”,让梅星一直“长不大”。年龄大了5岁,个子却只比弟弟高半个头。

  他们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与大漈乡很多农户一样,主要靠种茭白为生,“一年也就七八千元收入,还要看运气。”父亲梅小伟说。

  5年前,为了给梅星治病,家里咬牙借了5万多元,带他去丽水做了手术。“这笔债,现在还没还完。”

  暑假里,梅俊写作业,梅星就趴在旁边看着。“大儿子落后太多,写不好作业。”梅小伟解释道。

  在梅星的脑海里,上学就是与同学们在一起,比家里有意思。“就是上课太难听懂了。”

  实际上,梅星年龄早就“超标”了,按理不能再上小学。梅小伟说,他还在跟老师商量,看能不能让大儿子还留在学校。“我也知道他不会学,但让他呆在家里,也不是个办法。”

  每次提到这个,梅俊就很“护短”,“我就要和哥哥一起上学。”之前一直低头不语的他,突然瞪大眼睛说。

  梅俊还特别懂事,哥哥用剩下的文具,他经常接着用。“指甲盖大小的橡皮,他都舍不得扔。”梅小伟说。

  一年级女生一周只花一元钱

  家住西岸底的小女孩梅晶,8岁,大漈乡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也是相对贫困的学生之一。

  “开学就读二年级了。”问梅晶读几年级时,她着重说明了一下。

  梅晶是独女,父母也是普通农民。家里主要收入,同样是种茭白。连奶奶在内,一家四口年收入,也就万元左右。

  家里住的木质房子,是1949年盖的。“就结婚时翻新了一下,很多年没修过了,也没钱搞这些。”梅晶父亲梅爱平说。

  暑假里,梅晶写作业的“桌子”,就是堂屋里的一张方凳。里面光线不好,她就把凳子往外挪。

  问梅晶开学想要什么,她想了半天,也没回答。

  梅晶的大表姐站在一旁,赶紧凑过来提醒道:“你就说你想要笔记本电脑。”

  梅晶的大表姐在景宁县城一所小学上四年级,暑假过来玩的。相比梅晶,她显然“见多识广”。

  梅晶支吾了半天,终于开口了:“想要新文具盒。”话还没说完,就害羞得要跑开。

  “她很节省的。”比梅晶大一岁的小表姐,最后总结发言。

  梅爱平说,女儿很懂事,从来不乱花钱,也不乱要什么,“平均一个星期,她最多只要一块钱。”

  很好奇,“很省”的梅晶,会把这一元钱,用到什么地方去。

  “买冰棒了。”又是小表姐抢先回答。

  梅晶直摇头,“上学时,买过铅笔的。”

  小小年纪就知父母在“付出”

  前面提到的彭盈,虽家里条件不好,但她却是个很“争气”的学生。

  身为班上的副班长,今年期末统一考试中,彭盈在景宁县同年级所有学生中,排到第25名,为大漈乡中心小学争了光。

  “语文88分,数学95分,英语99分,科学98分。”彭盈很内向,报成绩时,不停挠着鼻子和额头。末了,她还不忘补上一句,“语文没考好。”

  徐老师忙解释,其实今年语文卷子挺难的,普遍分数不高,彭盈考得算不错的。

  问彭盈作文写了什么,她说,写的是父母的“付出”。

  彭盈说:“大热天,爸妈还要出去工作,很辛苦。我长大了,要好好报答他们。”

  彭盈母亲任晓聪说,孩子父亲在外面打短工,她在家种一亩多地。收入不多,孩子也跟着受苦。

  其实,除了每天上学,彭盈还会做家务,“拖地、洗碗、扫地,我都会的。”说到这里,彭盈倒显得很自信。

  “这个大女儿,真的很懂事。去年我视网膜脱落,去杭州做手术,她就在家帮着照顾妹妹。”看得出,任晓聪也很感动。

  任晓聪说,彭盈平时几乎没零花钱,“即使有几块钱,也是替妹妹买东西。”

  “妹妹要花钱,我就省一点。”彭盈笑着说。

  彭盈手中的书,也是从学校借来的。她妈妈说:“这孩子,舍不得花钱。”

  家离学校较远,彭盈每天要花20多分钟,“她一直都是来回跑,天天在家吃饭的。不像条件好点的孩子,路远一点,就花钱在学校附近吃。”任晓聪补充道。

  与很多孩子一样,彭盈也有自己的梦想:“希望长大了,与两个最要好的朋友一起成为歌手,唱自己喜欢的歌。”

  而她眼下的梦想是,开学时,能有一套好的学习用具,还有很多好看的书。

  确实,纵然家庭条件不好,学校设施简陋,但孩子们长成的梦想,始终是要飞翔的。

  问题是,大家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温馨提示:信息转载于网络,招聘信息中如果出现收费或汇款等要求,请广大考生注意分辨真伪,谨防上当受骗!

上一篇:青海普通高中将开设校本课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下一篇:世界名校长论坛共论基教 素质教育也需世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