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ob910.com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 详情

“高校游”:“看校园”还是“逛公园”?

发布时间:2010-08-05  点击量:1180次  分享至

暑期到来,一些专门针对学生的旅游线路不断升温,“高校游”“修学游”近年来成为一些旅行社的主打暑期产品。不过,高温不退的“高校游”也给大学的环境、管理、安全带来了诸多挑战。

  校门半敞,高校管理加强

  “高校游”的不断升温让北大、清华等名校处于两难境地。近期,两校针对暑期旅游高峰,不约而同出台了新的参观规定。

  清华大学今年启动大门半敞的入门制度。校外个人参观需持本人有效证件登记,校外团体参观则必须提前3天至15天在网上预约,且只能在周末、节假日参观。北京大学保卫处也采取了同样的网上预约规定,入校参观团体需提前3个至5个工作日向保卫部发邮件预约。

  清华大学保卫处处长邱显清说,如果不加限制,每天进出清华的参观者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大量参观者的到来引发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等问题,还在校内滋生了不法游商、导游、租车等违法违规现象。

  自实行新规定后,北大、清华两校为参观团体指定了游览路线和参观时间,这对缓解高校暑期安保、管理压力有很大帮助。

  各方需要、感受皆不同

  今年上小学五年级的王天一在天津读书,父母周六特地带他来北京玩。父亲王建国告诉记者:“这次来北京就想让他来北大看看,激励一下孩子。”王天一本来觉得来北大看一看可以让他放松紧张的神经,也满足了他对大学生活的好奇心。可是一旦父母提出“咱以后也得上北大”之类的潜台词,他就感觉心里沉甸甸的。

  尹亚江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大二学生,暑假在一家修学夏令营做兼职辅导员。他感到学校对旅游团规定的游览路线避开了教学、生活区,远离了真正的大学生活,到处都是旅游的人,好像在逛公园。

  “到此一游”弊端突出

  专家鼓励孩子个性发展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李锋亮认为,“校园”不该被异化为“公园”,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不能让参观的中小学生与大学生、教授有实质性的交流,那么孩子很难说真正受到了老师、家长所期待的熏陶。

  专家还指出,“高校游”的热闹背后还折射出部分家长对名校过分崇拜的倾向。家长们往往忽视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以北大、清华等名校作为升学的目标,甚至将“上名校”与人生、事业的成功建立起必然的联系。这对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是不利的,很多学生不得不放下兴趣爱好,做一个“只会学习”的所谓“好学生”。

温馨提示:信息转载于网络,招聘信息中如果出现收费或汇款等要求,请广大考生注意分辨真伪,谨防上当受骗!

上一篇:百万考生弃考留学 中国教育应反思什么

下一篇:漫漫考级路从幼儿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