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ob910.com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 详情

“另类白卷”该谁来反思

发布时间:2010-07-08  点击量:850次  分享至

“另类白卷”

  是应试“战车”上的痛脚

  洪镇涛:语文教育改革家,全国著名语文专家、首届武汉市“十大名师”、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

  事件是个非常规的个案,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当下,虽然从上到下高喊素质教育,新课改也提倡教学方法转变,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但从整个社会看,教育仍捆绑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还有愈演愈烈的倾向。南京曾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2004年高考受挫后,不得不回头应试。分数,不仅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了老师、学校的命根。这种大背景下,“叛逆生”显然不被学校、老师喜欢。“另类白卷”事件是应试教育“战车”上的痛脚。

  如果作文是针对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谈看法,那没什么错。即便学生对教育体制和社会制度流露出不满,有些偏激思想,老师、学校也有义务担负起教育的责任。思想没改变,就不许进教室上课的“专制”处理显然欠妥,校领导表态欢迎回校也远远不够,并没尽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责任。

  造成现在的局面可能跟学生意气用事有关,但教育者该时刻反省:思想问题靠压制的方法能解决吗?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应以关心孩子的前途发展为首任,能否把思想工作做细点,主动找孩子,先倾听再引导,循循善诱。再不听话的学生身上也一定有优点,要发现、肯定其优点,再客观指出不足,学生多少能理解。

  希望李红豪也能冷静斟酌:对应试教育弊端发表感受无可非议,但因老师的不当言行愤然离校欠慎重。目前,高考仍是成长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不要意气用事。“韩寒式”的道路很窄,不是每个人都走得通。的确,有些少年作家凭天赋和想像力写出了一些作品,但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厚实的文化底蕴,是没有后劲的。

  5日晨报报道《一学生因考试作文“回家反思”》引起的关注热度不减。就这起事件中该谁反思,以及接下来双方该怎么办,一些高校知名教授、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记者向洁杨佳峰陈志鹏实习生向玉清

  李红豪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尚重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副教授

  可以说李红豪是应试教育的替罪羊,也是应试教育运行模式的打击对象,而这种模式又恰恰能剿灭创造型人才创新思维的萌芽。

  作文该怎么写只是作文范围内的事,交白卷、跑题都是他的自由。学校没任何理由对一个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驱赶或讽刺,回家反省不符合教师法、教育法。

  如果硬说李红豪有错,或许是违反了现在学校普遍存在的“潜规则”,即以升学率来定论教育。“另类白卷”本质上反映了应试教育和创新型教育的冲突和对立,李的行为恰恰戳痛了应试教育的痛处和敏感神经。

  这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所在,中国不能出大师级人物,就是因为注重应试的老师太多。华师一附中老师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他们也是应试教育的作品。

  不要让孩子做“蒙住双眼的牛”胥青山:武汉大学教科院教授

  当下教育制度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是在扼杀人才。当下教学模式多是工厂化的批量生产,没有体现因材施教,全是一个模子,李显然不适应,在老师眼中便离经叛道。这种学生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像周海洋、韩寒都属于这个类型。

  “偏才”“歪才”都是“才”,在学校都应有一片天地。李红豪这样有个性、另类的学生,应得到学校特殊培养,而不是叫他们回去反思,否则也是扼杀人才。

  李红豪的批判精神是宝贵的,怀疑-批判-创新,本就是做学者的态度。教育者应看得更远些,应该去引导他,不要武断地说不对,一定要有人跟他对话,尤其是他崇拜、信服的人。不要让这样的孩子做一头“蒙住双眼的牛”,到处乱撞后,遍体鳞伤地倒下,是人才也会夭折。

  李红豪的一些做法是重压下的反弹,家长和学校需帮助他释放压力,而不是打压。对这类事情的发生,社会也不要大惊小怪,要呵护这样的学生。如果李红豪执意离开学校,未必走不出来,也未必不能成才,韩寒就是个例子,不一定非要上大学才能成才。

  潜意识“对抗”不是真心爱孩子涂艳国: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在这一事件上,各方的表现都显现一种潜意识的“对抗”。表面上看,学生的做法是一种叛逆,实际上是有个性的孩子和应试教育的一种对抗。这种叛逆,在有才气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更明显。而且现在高中生大都叛逆,加上学习压力大,借机逃避也有可能,若学生成绩平平,这种借机成分会更大,所以,学生离校也可能跟老师关系不大。但学校在改进教育措施上是有余地的,针对少数特殊学生要灵活,“反思”不要动辄请家长或让学生回家,师生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一谈。

  潜意识的“对抗”不是真正地关心爱护孩子,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仍要面临高考,中间一年也耗进去了。虽说自学成才、摆脱体制内教育也能成才,但在目前教育体制下,韩寒是少数学生,人要获得好的发展,接受中学系统教育是最稳妥的办法。当事各方及社会各界对这种孩子应该是理解、宽容,甚至赏识,不要意气用事,不要说急话,这都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

  授人鱼

  还是授人渔

  我们的教育体制,究竟是生产流水线产品,还是对少年进行精神抚育?

  韩寒和李红豪们的退学年龄,正是临近成人时。处于叛逆中的他们,看到成人社会的复杂性,却没谙熟其中的“存在原因”,有冲动的想法很正常,将冲动的想法付诸实施也不算异常。

  李红豪的母校责令其回家反思,不能完全解释为“被指责后的恼羞成怒”,其中也有“替其前途担忧”的成分,但是,面对这样的少年,学校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我们常埋怨本民族缺乏创造性,而创造性是从“否定”开始的。我相信当初的韩寒远没有今天的韩寒成熟,我也相信李红豪那篇惹祸作文中有不少偏执处,但这些年轻的偏执是该受到惩罚,还是保护和引导?韩寒是个例,李红豪也是个例,但李红豪式的内心叛逆不会是个例。教育者是否该有耐心和胸怀,去淘沥那些叛逆中的创造火花呢?正所谓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鱼不重要,重要的是渔。

温馨提示:信息转载于网络,招聘信息中如果出现收费或汇款等要求,请广大考生注意分辨真伪,谨防上当受骗!

上一篇:考生应及时上网查询录取结果填报相应批次征求志愿

下一篇:奇不奇才不在乎,最重要的是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