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不就 谁知大学生之痛
发布时间:2010-04-01 点击量:971次 分享至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30日在湖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部分学生过分关注薪酬和就业区域,“有业不就”、频繁挑选岗位、毁约、岗位资源流失等不正确就业观念表示“深感痛心”。
作为教育行政官员,陈传德心系大学生就业,无可厚非。然而他把当下沉重的就业困难现状归咎于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就显得有些不负责了。有业不就,陈副厅长岂知大学生之痛?
据预测,2010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640万,加上前几年未能就业大学生的积累,今年的就业形势非常不容乐观。在就业一年紧过一年的背景下,现在大学生求职,已低到没有门槛。不是经常可以看到大学生应聘环卫工、保安等新闻么?大学本科毕业的起薪也低到历史低位。可以说,极低的薪酬和不对口的择业,是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的主要原因。谋求一份待遇好一些的,更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位求职者的心愿。怎么就让人痛心了呢?
关于过分关注就业区域的问题。从地域上看,沿海地区大城市是大学毕业生的理想之地,从就业方向来看,公务员、国企是他们的首要选择。这些年,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服务西部的相关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有人就认为大学生眼光太高。但事实上,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大城市和基层,国企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待遇及就业环境等确实存在着较大距离。为什么大学生们要削尖脑袋盯着公务员、国企等岗位呢?天下人都知道原因。
再说有业不就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从单个个体来看,的确可能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但在整体上,劳动力始终是供大于求的。也就是说,个体通过努力或许能够实现就业,但整体上始终会有200万人失业。另一方面,有业不就也跟高校培养人才脱离社会需求有关。据统计,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
这不是说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就没有值得检讨的地方,比如动手能力弱,眼高手低等问题。但这更多的是整个高等教育体制的问题。比如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实习实训环节太少等等。
就业困难本来是一个结构失衡之下的长期而多方面的问题。陈副厅长把就业问题简单归责于没有话语权的大学生,显得有些草率。
温馨提示:信息转载于网络,招聘信息中如果出现收费或汇款等要求,请广大考生注意分辨真伪,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