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ob910.com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 详情

孩子们心中的"妈妈老师":记寄宿校教师刘秀青

发布时间:2010-03-22  点击量:1135次  分享至

 学习霍懋征先进事迹·弘扬崇高师德

孩子们心中的“妈妈老师”

——记青海省同德县斗合索寄宿校教师刘秀青

  ■本报记者 陈巍

  秀麻乡斗合索中心寄校是青海省同德县海拔最高、离县城最远的一所小学。这里地处边远、山大沟深、交通十分不便。1994年,海南州民师毕业的刘秀青被分配到了这所学校。第一次去学校报到上班,刘秀青在县城找了11天的车,最后搭上一台手扶拖拉机,走了近一天的路程,才到了学校。她成为了该校历史上第一位女老师。

  “围墙全塌了,两三排平瓦房是教室,窗户很小且没有一块玻璃,是全县唯一一所没有通电的学校;有8名老师,50余名学生当中仅有两名女孩。”刘秀青至今仍记得学校当时的情形。而此时,村民们也在纷纷议论着:学校来了一位汉族女老师,不会说藏语。村民们还给刘秀青起了外号——“汉婆”。

  可是,就是这个“汉婆”让学校有了新气象,让当地的牧民群众多了一份希望。

  斗合索中心寄校学生住校学习。看到清一色的男教师,承担汉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刘秀青,又主动承担了学校保育员的工作。从孩子们起床,一直到晚上睡觉,她每天起早贪黑,连轴转到晚上十一点多才能休息。年纪小的学生尿床了,她要清洗被褥;学生的衣服破了,她一针一线地缝上;还要为生病的孩子按时喂药,为孩子们洗头、洗衣。该校老师陈登玉说,由于卫生条件差,身上长虱子的学生特别多,为此学校每周进行宿舍卫生消毒,刘秀青则把孩子们的内衣放在大盆里煮……

  在学校,刘秀青还有一份特殊的工作——“校医”。以前,学校没有校医,有问题了往往临时找人处理一下了事。于是,细心、善良的刘秀青又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挑起了这个沉重的担子。斗合索村自然环境差,有时六月份还在下雪,学生感冒的特别多。此外,十几个孩子甚至几十个孩子挤住在一间屋子里,狭小的空间、通风不畅,一个孩子感冒往往会传染许多学生。该校老师蒲德全告诉记者,有一次,学校一下子有近200名学生同时感冒了,刘秀青一个个询问症状、分发药品。等她忙完,食堂的饭早已变得冰凉……

  在这偏远的寄校,刘秀青最担心孩子们生病。有一次,一名学生突发疾病,腹痛难忍,她背起孩子就往乡卫生院跑。那天,下着大雨,她被雨淋透了,结果全身出了风疹,至今没有痊愈,遇到天冷下雨,时常反复。

  刘秀青对学生倾注了她全部的爱。索南加,学校四年级(4)班学生,出生于秀麻乡一个牧民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因食物中毒去世了。自这个孤儿来到学校,刘秀青就特别关照他,每年冬天,都为他买棉衣棉鞋,承担了他全部的生活费用。看到学生没有鞋穿、没有衣服、没有手套,刘秀青都会一一买了给他们。这些,家长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更让家长们对她多了一份信任。

  刘秀青为秀麻乡斗合索中心寄校的学生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母亲般的呵护。以前听不懂藏语的她,现在已能讲一口流利的藏语;以前,人们眼里的“汉婆”,如今已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妈妈”,秀麻乡斗合索中心寄校的学生及当地的群众都亲切地称她“妈妈老师”、“妈妈小刘”。

  同德县教育局副局长卓玛本告诉记者,当初刘秀青刚到学校时,全校只有2名女学生,且都是本校老师的孩子。现在,学校女生数略多于男生;学校在校生数也由当初的50余名增加到800余名,成为了全县入学率、巩固率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校。

  2008年年底,秀麻乡斗合索中心寄校终于通上了电;也在2008年,学校在刘秀青来校工作14年后又迎来了两名女教师;学校还盖起了一栋三层教学楼,师生住宿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然而,刘秀青还有一个心愿:希望班车能够早日通到校门口,这样她的学生放假往返途中就会安全了。

温馨提示:信息转载于网络,招聘信息中如果出现收费或汇款等要求,请广大考生注意分辨真伪,谨防上当受骗!

上一篇:让农村中小学教师招得进教得好留得住

下一篇:26条班规条条都罚钱 学生用生活费缴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