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读物鱼目混珠质量堪忧 内容同质化严重
发布时间:2012-03-06 点击量:905次 分享至
教辅读物鱼目混珠质量堪忧
暑期来临,教辅读物市场像往年一样火爆。连日来,记者在北京一些大型书店、图书批发市场采访时发现,中小学教辅读物呈持续热销态势。一些教辅读物经销商和学生家长告诉记者,教辅读物几乎没有淡季,销量和利润都位列各类图书前列。
与市场红火相对的,是教辅读物的质量危机。从编辑、出版、发行到购买、使用、评价的诸多环节,对教辅市场混乱的诟病不时见诸媒体,但这似乎丝毫未影响教辅市场的红火。
利润“挤压”下的质量
“秋天的反义词是什么?”答案是“夏天”。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试题及答案在教辅读物中并不鲜见。
江西省鹰潭市某高中学生小汪刚刚参加完高考,高中三年,他和同学们几乎都靠教辅读物来练习或巩固知识。“典型的题目在不同教辅书中都会出现,看上去都差不多。”小汪说也经常遇到错误的答案和解析,“如果错误太多,老师就会再帮我们另选一本。”不少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反映,目前教辅读物选题严重同质化,大部分彼此抄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原创精品少之又少。有的打着新课标的旗号,换汤不换药,内容陈旧不堪,很多知识点也是在“炒冷饭”,更别说那些东拼西凑的教辅读物了。
近几年,每年1万种以上的教辅读物出版量,蕴含着巨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各路人马处心积虑挤进教辅市场的后果之一,就是因利润牺牲或部分牺牲质量。
“从图书发行渠道看,给新华书店一般是5折至5.5折,书城、图书批发市场的二渠道一般是3.5折至4折,书商的成本控制在定价的两折以下才有钱赚,于是就在印刷质量、稿费等方面尽量节约成本。”在北京从事出版编辑的程女士,每年经手运作的教辅图书总有七八本。
“按出版社三校三审、约两个月的正常出版周期,肯定算高产,但和那些以‘合作出书’名义变相卖书号的相比差距相当大,人家一年就能做几十本甚至上百本教辅图书!”程女士透露,教辅读物发行量大、成本低、利润高的现实,让不少中小出版社为了生存,以合作出书的名义与书商合作运作教辅读物,超范围出书比较普遍,对质量自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编辑部都有创收压力,遇到质量实在太差的,一般也会让对方凑合去改,这样运作出来的教辅读物肯定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存在堆砌、雷同。”程女士说。
“这样的基地我们第一批搞了20个。”始终陪同我们采访的王建平介绍说,基地的选择很重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把手重视、校本教研做得好、相应学科中有优秀教师。他说,计划全市最后建50个基地学校。目前,第一批“培训者”有122人,是从652个报名者中选出来的,90%以上是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去年,全市20个基地进行了24个项目1200多人的培训。
“需求问题化,问题专业化,专题课程化”,多年从事教研工作的岳阳市教科院副院长张金华这样形容各基地的培训内容。他说,分层定位,分类分科分岗,这样的培训非常有针对性。“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王建平评价道。
新模式能否可持续发展
新模式的优点很多,但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保证“培训者”,也就是“种子教师”的质量?“种子教师”都来自一线,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也需要培训。“给人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半桶水。”岳阳楼区五里中学教师吴石英说。记者采访时,她正与来自全市的60名教师,在湖南民族职院的“英语培训班”学习。吴石英和其他59名教师参加的这个班,就是“培训者的培训”,市教育局为此拨专款100万元,是专门引进的一个“中英合作”培训项目,教师全是英国专业培训机构派来的,相当专业和敬业。这些受训者,将来就是市县的“种子”。但目前全市也只办有这样一个“种子”培训班,其他学科的“种子”哪里来?
二是保障机制能否形成?主要是经费问题,尽管有文件明文规定,教师工资总额的1.5%由财政预算用于教师培训,但很多县(市)区没有到位。市教师工作科就去年的市级培训算了一笔账,结果是市本级的教师培训经费60%用在了各县(市)参培教师的吃住上。还有,教师的工学矛盾也是个问题,被培训者多是青年骨干教师,离岗一周甚至两三周,操作起来难度不小。
三是“头疼医头”的办法能走多久?因为太注重可操作性,培训出的教师是否最后都只是些“熟练工”?有的学科,如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的通用技术教育,因为是比较新的学科,再加上有的学校根本就没开,所以全市加起来,也难凑成一个班,这些学科,培训怎么搞?还有,这种培训方式以县为单位组织,难度相当大,“基地”和“种子”都难遴选。
问题客观存在。但毕竟,短期看,岳阳摸索出了一条比较可行的教师培训新路子。用湖南省教育厅主管副厅长葛建中的话来说就是:“你站在讲台上告诉他,和站在课堂上让他看,这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和收获。”■本报记者 柴葳 张东
温馨提示:信息转载于网络,招聘信息中如果出现收费或汇款等要求,请广大考生注意分辨真伪,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