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蓝山县职教"新政":读书不要钱 就业有保障
发布时间:2012-02-23 点击量:1025次 分享至
“读书不要钱,就业有保障”,职教成了蓝山县培训劳动力、承接产业转移进而富民强县的核心竞争力—— 湘南小县的职教“新政” ■本报记者 李伦娥 在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老百姓眼中,县委书记魏湘江可是个“人物”。守着位置偏远、人口才38万多、年财政收入才两个亿的湘南小县,却在全省第一个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并让举步维艰的县职业中专再一次红火起来。 魏湘江2008年刚到蓝山县上任,全球金融危机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全县外出务工的6万多名农民工,当年下岗返乡3万多名。“这么多人,往哪儿去?靠什么谋生?”魏湘江很是发愁。 上任第三天,魏湘江就来到县职业中专,负责安保的门卫拦住他。魏湘江谎称自己是家长,仔细查看了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面积大,学生少,设备少,空空荡荡。”这是该校当时留给他的印象。此后3年,魏湘江连续7次到学校调研或现场办公。 “如今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县职业中专校长王运忠领着记者参观崭新的校园,“魏书记来的这3年,学生人均每年免学费1500元还不算,光是实训室和设备,县财政给学校的投入就达到1400多万元。”他扳着手指头一一算账:2010年,买设备,400万元;2011年,新建实训大楼500多万元,买设备又花了500万元;2012年还将投入600万元。 “教师的工资、奖金等全部加起来,3年总数可能要四五千万元。”记者在心里粗粗算了一下,问魏湘江,全县的工作千头万绪,要花的钱千处万处,为什么对职教下这么大力气,花这么大本钱?“抓职业教育就是抓今天的生产力,就是抓经济、抓民生。”魏湘江回答得有点概念化,但这确实是他的真切体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面对全县3万多名返乡农民工,许多人觉得这是个“包袱”,但对县域经济发展和职教有着深入思考的魏湘江却不这样看。 当时,蓝山正全力以赴准备申请成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转移,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在哪些方面准备?”魏湘江说。为此他“考虑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把职业教育做好,把农民工培训好,为在蓝山落户的企业、为蓝山的招商引资提供合格的、充足的劳动力的保障,成为蓝山的一张名片,成为县里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自己考虑最多的。 魏湘江告诉记者,当时县里引进了许多企业,用工缺口达2万多人。解决的办法无非两个,一是职校毕业生,二是培训返乡农民工。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蓝山县委、县政府提出中职学生3年学费全免,并以县职业中专为主体,成立县职教中心,把全县所有涉及对农民工培训的各类资金和资源整合起来,全部放到职教中心。从此,“读书不要钱,就业有保障”、“就业在县城,培训到职校”的口号,成了蓝山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流行语。 卓华制衣厂是2010年到蓝山投资建厂的。当时工业园的厂房还没弄好,3条生产线就建在职教中心的实训楼上,生产、培训“足不出户”,甚至一日三餐都是学校做好送上楼来。“走了好多个省市,就数蓝山的投资环境最好。”采访时,操着一口广式普通话的企业老板说。 “免学费,好多经济较富裕的地方都做不到,蓝山是怎么做到的?”记者提出了疑问。“有想法就有办法。”魏湘江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即使县职中在校生达到3000人,一年要免的学费总数也才400多万元,“这对县财政来说,真不是个大数字;但对全县职教的发展意义就大了,对全县产业发展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确实,从2010年秋季县里免费上中职的政策实行后,当年学校就招生1063人,为2009年的269%。第二年,更是超过了1100人。”王运忠用数字印证魏湘江的话。他告诉记者,免学费和建县职教中心,县职业中专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此前许多年,学校在校生总数还不到千人,现在一年的招生数就超过了过去的总合。而县里的另两所普通高中,加起来招生数才1300多人。 仅仅两年多,在县职教中心接受培训的返乡农民工,总数就超过两万名,而且大多在本县就业——全县企业达到360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60家、新增40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13家,加工贸易进出口跃居全省第四,企业用工近8万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了24.8%。 “这就是我们蓝山实施职教‘新政’的效果。”采访结束,魏湘江自豪地说。 |
温馨提示:信息转载于网络,招聘信息中如果出现收费或汇款等要求,请广大考生注意分辨真伪,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