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路子走对了!”常州职教创新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11-12-31 点击量:2872次 分享至
布局,既是一种资源配置,更是一种思路前瞻。
常州的职教布局,20多年发生了数次重大转型,每次都较好地把握了历史的机遇。“常州的路子走对了!”温家宝总理视察常州职业教育时作出的高度评价,给了常州职教极大的激励。
全国首创“职教中心”
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职教尚未复苏。常州职业学校办学散,规模小,专业弱,而此时常州工业却开始步上快车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全国工业明星城市”已显山露水,技术工人的“缺口”由此也迅速增大。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下决心创办一所具有规模效应、集约发展、辐射城乡的大型职业学校。于是,率先进行了职业教育资源调整,整合3所市中心无发展空间的职业中学,异地新建了占地105亩的职业教育中心——常州刘国钧职教中心,开创了通过资源整合建设职业教育中心、发展职业教育的全国先河。
刘国钧职教中心集职前、职后教育于一体,熔示范、辐射于一炉,办学灵活。数年之功,魅力凸显:很多毕业生进入金融部门工作,有的整班进入市中心各大商场,更多的则活跃于面广量大的制造型企业。学生中,涌现出多位全国、省、市级技能大赛冠军和行业标兵,彰显了职教中心的巨大魅力。目前,该校已发展成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首任校长沈文忠记忆犹新:“当时,常州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为其服务,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条‘短腿’。市政府与华夏基金会和刘国钧教育纪念基金会达成合作共识,刘国钧职教中心应运而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常州产业大军的素质面貌。”“中心”效应带动常州职教全面复苏,各县级职教中心新校区拔地而起,常州高级技工学校也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被国家劳动部誉为“全国技工教育的一面旗帜”。目前,常州高级技工学校已发展为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被誉为“技师摇篮”,职教整体实力跃居全省领先地位。
常州的创新,引发了全国关注,各地纷纷到常取经探宝。河北省提出每县都建职教中心的号召;江苏提出了“2211工程”规划,到2000年全省要建成在校生规模2000人、占地面积100亩的职教中心100所。常州办出了国内一流的中等职业学校,江泽民、李瑞环、李岚清等先后亲临视察,国务院参事室24个部委办的决策者和104个城市的市长,美国、德国、朝鲜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同行也相继前来考察交流。江泽民总书记还为刘国钧职教中心亲笔题辞:“要多办这样的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首创高职发展“常州模式”
在国际产业梯度转移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常州高职园区的建设、发展给出了最好的注解:内外开放、资源共享,产学研结合、集群式发展,共育“银领”人才。
2002年,全国第一个标明“高职”的高教园区——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破土动工,园区占地面积5200亩,1所本科院校和5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入驻。高职园区的建设不是“学校搬家”,而是“集约发展”,各校之间资源共享,相互融通。目前,园区全日制在校学生达7.6万余人;5所高职院与常州产业链高度吻合的各类专业80余个,覆盖了机械、电子、信息、建筑、化工、纺工、轻工七大行业,近百个职业技术岗位;高职学生就业率连续8年在97%以上。园区成为江苏省唯一的示范性高职园区,也成为国家首批高职综合改革实验区。
目前,高职园区已发展成科教园区,集聚了510多家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科研人员超万人。中科院13个研究所在此设立了分中心,北大、南大等21所高校在此设立了研发和孵化基地。园区的“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校企所共赢”的科学发展之路,被誉为“常州模式”。
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周永康和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2009年1月10日,温家宝总理冒着严寒来到常州高职园区视察。他走进多个教室和实验室,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他高兴地对同学们说:“我今天看到常州有这么大的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感到非常高兴,我认为这条路子走对了,是把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与人的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把造就新一代的人才与我们国家日后增强综合国力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这个高等职业学校园区就是一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我相信,这里会出现大批的有用人才,而且肯定会有杰出的人才,就在你们中间!”
东南西北,集聚产业园
当高职谋得了最佳发展,中职的基础能力建设、服务能力提升,又摆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案头。
职业教育办学与企业零距离,首先应当是空间上的零距离。在谋划职业教育第三次跨越时,常州作出一个重要决定:职业学校向开发区、产业园集聚!
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互动、与产业布局对接,向经济开发区集聚,收获是多方面的:有效整合资源,合理配置专业,优化布局结构,提升办学层次。同时,还带动人气、财气、灵气,对新城区发展起到拉动作用,房地产商、大型商场大举跟进,促成百业兴旺;区域功能设施完善,又使师生生活学习环境更加便捷。
2007年,常州整合3所中职校,全面“进区入园”: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迁居国家高新区,新校占地333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在校学生5500余人,举办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初中后五年制高职为主。2008年,地处常州南部新城、由5所职业学校整合、占地近500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在校生接近万人的武进职教中心新校区正式建成。2010年,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新一轮发展,入迁省级戚墅堰经济开发区,新校占地341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在校学生数5500余人。今年,常州技师学院为龙头的5所技工院校整合,进驻国家高新区的产业和科教核心区,其雄心壮志是建成“万人高技能人才培养航母”。
随着“进区入园”步伐加快,常州的东、南、西、北,齐刷刷崛起了4座“职教综合体”,汇聚高、中职院校13所、学生近10万。
融入“新农村”
“十二五”开局之年,常州职教又绘新宏图:融入新农村,建设生态校。
江南水乡,碧草连天,水光潋滟;菁菁校园,莺歌燕舞,咀英撷华。人与自然的美丽交融,是常州职教又一绝妙手笔。殷村职教园区,园区村三合一,全国首吃螃蟹。
殷村坐落在常州西郊,村中有一家大型民营企业——侨裕集团,集团老总陈礼斌兼任村委主任,他事业发达,满怀桑梓之情和教育理想。凭借当地政府和民营企业的大力推动,多所职业院校纷纷加盟殷村兴办新校区。市政府果断拍板,依托殷村建设职教园、新农村、生态旅游区三位一体、互相联动、交相辉映的城西新区。殷村的规划大胆而又新奇:中国最具特色的职教园、最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常州市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道德建设体验区。
殷村规划由长江学者、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教授领衔编制。在设计者描绘的画卷中,它兼顾学校特色的整体统一,体现校际互动;采用集群式空间结构模式,彰显布局联动;融入生态优势和文化特色,展示独特风貌。关键词是:创新、人文、智慧、低碳。
首期进入殷村职教园的学校已经敲定:常州艺术高职校、常州建设高职校、常州交通技师学院、常州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常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地。目前,前两校已分别入驻和开工建设,后3家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
按照市政府规划:3年左右,一个人地关系和谐、青春活力飞扬的“田园式”新型职教园,将闪亮登陆此地!
建设“中国职教名城”
职业教育怎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才需求?常州的成功之道是:布局调整对接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走集约发展之路。
30多年来,职业教育为常州的产业发展、就业民生、和谐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城市的名片。今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建设“中国职教名城”的战略目标,服务常州“一核八园”产业链,把它与创新创业城、现代产业城、生态宜居城、和谐幸福城“四城建设”目标相融合。作为江苏省政府确定的首批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常州正在为职业教育创设更广阔空间,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常州日报)
温馨提示:信息转载于网络,招聘信息中如果出现收费或汇款等要求,请广大考生注意分辨真伪,谨防上当受骗!
上一篇:宁波学前教育立法再度进行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