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ob910.com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 详情

“空心”的乡村学校如何重现生机

发布时间:2017-05-04  点击量:10747次  分享至

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关注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短缺,教育供给不足的方面,而对一些地方逐步出现的乡村学校“空心化”等教育结构性过剩问题有所忽视。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大量流动、产业重心转移、生源流失等原因,部分乡村学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空心化”问题。乡村学校“空心化”的外在表现是教育资源供给过剩,学生数量减少,教师工作量不足,办学资源闲置浪费,学校衰退萎缩,缺乏生机活力;内在实质是乡村学校教育产品供给不足,即乡村教育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成长支持,难以为教师提供满意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没有满足民众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不能为乡村社会提供有效的文化支撑。这种状况不仅对乡村儿童教育权益保障、乡村地区教育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甚至危及乡村社会的文化建设、乡村精神的滋养与传承。乡村学校“空心化”是乡村教育供需矛盾变化的体现,从供给侧角度,乡村学校要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其对乡村学生的成长支持,促进乡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从需求侧角度,乡村学校要适应乡村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助推乡村文化重建,促进乡村精神回归,形成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学校发展模式,在服务乡村子弟成长、服务乡村社会发展中破解自身“空心化”困境。

合理调控乡村学校的外延发展,消解乡村学校有形资源的过剩供给。根据学生分布情况,优化现有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对可流动的资源实行削峰填谷,流动共享,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对短缺的图书、教学软件、各类数据库等资源建设,确保教育资源供需平衡;切实关注乡村地区人口流动转移趋势,学校生源变化情况,科学规划乡村学校布局,切实调控乡村学校的外延发展。

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增加乡村学校教育产品的有效供给。通过集团化连锁办学、名校下乡、城乡校长教师跨地域交流、落实乡村教师扶持计划、深入推进“卓越教师”“全科教师”等乡村教师培养培训项目,改善乡村教师队伍供给质量;加快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调整和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在乡村教师职称评审、休假、学习机会和荣誉称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提升乡村教师职位的吸引力,吸纳优秀人才扎根乡村学校。深化乡村学校课程教学改革,调整教学组织形式,推行小班化教学,拓展课程资源,实施发展性评价等,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生产出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产品,打破教学形式单调、课程资源单一、考试评价僵化的供给结构,将乡村学校低质无效的教育供给转型升级为高质有效的供给,吸引学生回流,缓解生源萎缩等问题。

调整学校的服务功能,对接乡村社会发展对乡村学校的多元化需求。乡村学校作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应承担面向广大乡村民众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职能。乡村有知识、懂技术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后,乡村建设人才短缺,乡土文化边缘化,乡村经济社会功能整体退化,都对乡村学校提出了新的需求。乡村学校学生减少后,校舍富余,教师工作量相对不足,需切实调整充实学校职能,对接乡村社会新的需求,将乡村学校的服务面向由局限于校内扩展到整个乡村社会,强化乡村学校对社区的人文教化等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向乡村社会提供多样化公共服务的机构。一是根据情况将乡村学校富余校舍等划转为村民文化活动场所,积极开办村民培训学校,文化学习班,物尽其用;二是推行“村医村教进班子”,吸收乡村学校富余教师进入乡村治理团队,参与新型村民培养,参与乡村组织建设,参与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帮助乡村民众提升自助互助和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能力,重建乡村社会的内在活力,带动乡村社会的整体发展。这既可消化乡村学校富余人员,也可在基层治理中吸纳专业人士和精英人才,提高乡村社会的治理水平。


温馨提示:信息转载于网络,招聘信息中如果出现收费或汇款等要求,请广大考生注意分辨真伪,谨防上当受骗!

上一篇:课堂教学的特质与设计

下一篇:教育部:构建安全事故风险分担机制 为学校“松绑”